“现在开始竞拍,老乡们可以出价了!”
“我出价10.5元一公斤”“我出价13元一公斤”“我出价15元每公斤”
“还有人要出价吗?15元一次,15元两次……”
11月14日,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的执行干警变身“牛倌”,现场变卖活牛,一起“特殊”的执行案件正在进行。
老李的故事还要从一起借款合同纠纷说起。五年前,老李经营着一家个体养牛场,因经营需要向彭某借款60万元,借期两年。由于资金链断裂,老李无力还款,后被彭某诉至西山法院。判决生效后,因老李一直未归还欠款,彭某申请强制执行,查明老李名下养牛场里饲养着72头牛。
当日上午,驱车两百余里,我们抵达了老李位于罗平县的养殖场里。考虑到活牛难以走常规的网络司法拍卖,路上我一直盘算着如何将“活封”的牛卖出去,帮助申请人尽快回款。但没承想,如何找到牛商却成为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买牛吗?都是本地黄牛,大家快来看看!”在活畜交易市场,执行干警卖力吆喝着。抵达市场时值正午,人流量不多,几番询问后也没找到合适的买家。但一行人却较起了“牛劲”,主动放弃午休时间,不厌其烦地联系买家,终于招徕了二十多位买家现场竞价。
由此,有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
“徐法官,今年活牛市场行情太差了,加上我没钱买好的草料养牛,现在杀了这些牛卖肉,我心疼啊。”正当售卖价格确定之际,老李连忙拉着我说道。
顺着老李的目光看去,这些牛长期未得到充足、合理的饲料喂养,部分体态瘦弱,身上的皮紧贴着骨头,毛色暗淡无光,只剩下嶙峋的骨架支撑着身体。
“这钱欠了五六年了,法官,我实在等不起了。”彭某满脸怨怼。
一边是申请人的殷切期望,一边是被执行人的窘迫境遇。意向购买人出的价钱能不能卖?这头牛最低卖多少钱才能保本?我在心里不断盘算着,这一切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你看今天也来了不少牛商,鼓着卖确实卖不出好价钱,但除了这些牛他也没有其他财产了,不如再给他点时日,好凑齐还你钱。”申请人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同意再给老李时间筹款。
在征得申请人同意后,我开始做老李的思想工作。“老李,你看这样行不行,你赶在过节期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将牛出售用来偿还债务;一方面可以达到约定还款金额,另一方面赶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出售还能将损失降到最小。”
经过几轮“背对背”耐心沟通,双方都做出了让步,约定在明年三月底前老李还五万,剩余款项分期偿还。
执行工作不是“冷冰冰”的机械执法,也不是执行干警的“独角戏”,执行工作是申请执行人的换位思考,是被执行人的主动配合,是执行干警的善意文明执法,更是全社会的理解支持。
“明年定能卖得好价钱!”走出交易市场前,老李拉着彭某激动地说道,眼里满是感激之情。彼此间的信任与和解,让执行工作有更多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