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陈芳:从佤乡走出来的人民法官
  发布时间:2024-05-11 09:58:27 打印 字号: | |

佤族姑娘、人民法官共产党员、办案能手突出个人、优秀直播法官……陈芳,一个从云南西南部的偏远佤族山寨走出的佤族姑娘沐浴春风、心怀梦情一路向阳、笃行不怠逐步成长为一名人民法官

 

在善意与热爱中

坚定步伐

少年时的陈芳,生活在贫困山区,村里没学校,她需要步行穿过连绵的大山到乡里、城里读书,因为条件艰苦,她的很多同学早早辍学务农、结婚生子。

家庭的贫困让陈芳差点辍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陈芳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力,顺利完成学业。

从那时起,她便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正直、善良的法官,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将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2007年,陈芳进入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先后在龙泉法庭、刑事审判庭、环境资源审判庭、立案庭、审监庭等部门从事审判工作,司法体制改革后,她于2017年成为一名员额法官。

工作多年,她凭着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办好每一起案件,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面面当事人送来的锦旗,诉说着她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办案故事。

 

在执着追求中

行专业法官之路

陈芳始终以法律为信仰,不断践行公平与正义这一核心价值。

为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陈芳十分注重资源与力量的整合,善于从工作中及时总结提升效率的方式方法。审理案件时,她会根据案件的特点,在诉讼过程中将审理工作集约化、庭审流程简易化,把多个相似案件集中排庭、互为参照;对同一类型的案件进行集中审理,采用要素式判决;根据审理不同案件的案由、不同诉讼程序以及不同结案方式,提炼要素,分别制作出对应的文书模板,以此强化助理和书记员的类案思维。

同时,她充分利用繁简分流机制和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改革成果,将案件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对分流到审判团队并调解成功的案件,高效完成法律文书制作,及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对未调解成功的案件,迅速进入繁简分流程序,推进简案速裁快审、疑难复杂案件精审,实现公正与效率的新平衡,切切实实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以更少程序、更快速度让更多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她常说,“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是我做法官的愿景。”


在坚守初心中

倾力为民解忧

让每一位老百姓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关爱,是陈芳一直放在心上的事。

在一起因抚恤金引发的纠纷案件中,陈芳考虑到案件关系复杂的家庭亲情问题,如果一判了之,不仅无助于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还将影响到死者母亲的养老问题和孩子的学业问题。为此,她结合案情,以抚恤金的性质、子女的赡养义务等法律问题,以尊老爱幼等家风家训为切入点,耐心组织当事人调解,从纠纷的起因、产生后果上讲事实、摆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案涉抚恤金分配、赡养等矛盾一一化解。调解结束,原被告双方积怨已久的矛盾得到化解,当事人也倍感亲情的可贵。

同样在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中,陈芳考虑到原告是一位养老院耄耋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于是她到养老院现场开展巡回审理。她一边耐心释法,温情引导各方当事人本着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互谅互让,让各方当事人冰释前嫌,达成调解;一边以案释法,起到了良好的法治宣传效果。

为方便远在外地、往返参加庭审需耗费较多的时间及精力的当事人,陈芳和她的团队还有一个“调解小绝招”:针对原被告争议不大,但不能立即调解的案件,她们会建立三方沟通的微信在线交流平台,先引导原被告双方充分交流意见,而后法官或助理随时随地根据原被告的交流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加入群聊,并对当事人辩法析理以促成调解。这个时机有时可能是晚上,有时可能是周末,但只要能让案件调解成功,他们都会默默等待,适时介入调解。

“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司法服务并从中获得群众的认可,这种不一样的‘成就感’,是每一位法官感同身受、为之奋斗的!”

没有豪情壮志的誓言,只有朴实无华的表达,正如陈芳本人的写照。工作中的她,肯钻研、能吃苦,时刻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学习和践行着“持正、慎断、厚德、清廉、奉献、卓越”的盘法精神。

作为一名佤族法官,陈芳更时刻告诫自己要汲取榜样力量,追随榜样足迹,学习鲍卫忠同志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传承他光明磊落,公正司法的法官本色;弘扬他爱岗敬业,勤勉尽责的公仆精神;要以实际行动让“阿佤法官”闪耀发光。

她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义无反顾、风雨兼程

 
来源:盘龙法院
责任编辑:尹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