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法院 > 基层动态
石林法院“双语调解”解民忧,矛盾化解在诉前
  发布时间:2023-07-28 10:28:08 打印 字号: | |

近日,“全媒体看昆明市域社会治理”主题宣传活动第15站走进昆明市石林县人民法院,探究石林法院如何通过“双语调解”解民忧,探索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路径。

走进“阿诗玛”调解室,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诉讼指南、日常法规,“客厅”沙发上摆放着彝族刺绣抱枕,墙上写着彝族谚语“白纸黑字有理有据,火草麻布经纬分明”……这些小细节让来办事的彝族群众倍感亲切。

自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石林县人民法院先后创建“阿诗玛”和“高玛饶”两个彝汉双语调解室,把辖区内从事律师、法律服务工作的50多名彝族同胞选聘为特邀调解员,充分发挥其懂法律、知民情、晓风俗的优势,运用富有彝乡特色的“双语调解”模式,让纠纷止于萌芽、化解在诉前。

今年发生的一起纠纷案件,令石林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官海娇印象深刻。作为原告的夫妻育有6个子女,如今两人年事已高,且妻子正生病住院,两个儿子多年来不闻不问,未尽赡养义务,老人一纸诉状将儿子告上法庭。

石林人民法院的法官和特邀调解员李玉仙将双方请到了“阿诗玛”调解室,运用“双语调解”,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两个儿子为何不赡养老人?如何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为化解积怨,李玉仙打出了“两张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九条规定,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支付赡养费等权利。”“法律牌”一出,效果初显,两个儿子反思自己的行为。“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你们以后老了也需要子女照顾。父母在时要多尽孝,不要等父母长辞后才懊悔。你们现在的言行举止也影响着你们的子女……”“道理牌”让兄弟俩幡然醒悟。经过调解,两个儿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愿意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现场支付了应付的赡养费,并对后续的医疗费用共同承担达成一致意见。

“该案并不复杂,关键就是沟通障碍,要是只跟当事人谈法律规定,他们可能一知半解,但谈起彝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他们就全明白了。”李玉仙长舒一口气。

“麻要顺丝搓,人要顺理说”。既懂法律知识,又能说一口地道的彝语——这让李玉仙在调解工作中事半功倍,“双语调解”成为她手中的针线,用来“缝补”矛盾的裂痕。“群众的事无小事,诉前调解对百姓而言是最高效和最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李玉仙说。

截至目前,“阿诗玛”调解室共成功调解涉少数民族案件2300余件,接待群众咨询1.5万余人次。

这只是石林县送法上门、快速解纷的一个缩影。石林县人民法院下沉基层、面向群众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已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台创园巡回审判点、彝族第一村、小箐村4个巡回办案点,将司法服务送到景区、台创企业和群众家门口。

石林县圭山镇大糯黑村有1000多人,彝族群众占比达99%以上,村里有很多彝族老人不会说汉语。有纠纷怎么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人民调解有哪些流程?

7月21日,石林县人民法院法官、“阿诗玛”调解室调解员一起来到大糯黑村进行双语普法,推动普法强基走进群众身边。法官、调解员与村民围坐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乡音普及法律知识,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矛盾纠纷止于萌芽。

与此同时,石林县人民法院还组建5个速裁团队,实行法官、法官助理和调解员“一个团队一体办理”,“双语调解”助力速裁团队跑出“加速度”。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石林县人民法院速裁团队审理期限相较同期缩短了8.54%,大幅提升办案质效。

 
来源:石林法院
责任编辑:尹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