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7月大学毕业至今,黄云进入呈贡区人民法院工作以后就没离开过,她现在是全院资历最老的法官之一。32年来,黄云见证了呈贡区法院从县级“小法院”到如今的蜕变,她也从一个新人磨练成人人都想抱着卷宗去请教的资深前辈。
黄云从一名大学生一路成长为法院领导,2016年她退出领导岗位后,始终保持着一名党员和法官的初心,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5年共受理案件1874件,审结1771件,位列全院之首。因为工作业绩突出,2018年,黄云被评为“昆明市劳动模范”,这与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无关系。
想到自己明年4月即将退休,黄云感慨道:“在呈贡法院工作这么多年,有成就感,有荣誉感,我会恪尽职守干到我走的那一天,工作上能处理的都处理完,不给别人留一点尾巴。年轻人想来问我的,我尽我所学教给他们。”
新区发展的亲历者
1988年,黄云刚入职的时候,她是法院的第一个科班毕业大学生,金贵得很。当时呈贡区法院还是个县级法院,院内只有一个民事审判庭、一个刑事审判庭,一个告诉申诉庭,全院仅32人,挤在一栋4层的小楼房里办公,同一个院子的另一栋楼里,是检察院。后来,检察院搬了新址,这栋楼就被法院“占”了。
那时候的呈贡区法院小到什么程度?全院只有一个“正规”的法庭,用来审理刑事案件。法庭内配备了审判席、公诉席、辩护席、被告席,还有旁听席。
法院旧到什么程度?1999年前后,有个剧组拍戏,需要找一个有年代感的法庭,拍摄一场反应70年代案件审理内容的戏,找来找去,最后定在老呈贡法院的这个法庭里,黄云还参与了拍摄。
2004年,新的法院大楼落成,11月份开始正式启用办公。从这个时候起,黄云的学习进程加速了。她除了要不断学习法律,学习案件审理,还要跟随与日俱进的时代学习电子信息技术。
“以前院里的文书是法官审完案子以后写了手稿,再交给专人用打字机打成文稿。搬了新址以后,开始实行电子化办公。我没学过电脑,就在电脑上反复地练习打字。”2008年,黄云审理了呈贡区法院的第一起网络直播案件,一对新人结婚时请照相馆拍摄留念,结果照片素材被照相馆弄丢了,于是提起诉讼,要求对方赔偿精神损失。
呈贡区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发展成昆明市的教学、物流、科研等的中心,人口急剧增长,仅用了10年就完成了原定20年的人口增长计划,围绕着人的各种需求,案件类型不断发生变化,案件数量也开始激增,“80年代的时候,一个人一年审理四五十个案子都很厉害,现在一个人一年要审四五百个案子,数量增长了将近十倍”,黄云说。伴随着争议类型的增加,呈贡区法院的办案模式也在不断丰富,诉源治理、多元解纷、诉调对接、繁简分流等机制为案件的高效化解出力不少。
当事人信服的劳模
案件增量太大,除了从法院、政府层面建立各种机制,在诉讼程序以外化解纠纷,法官们自己也得找技巧,总结经验,高效推进案件矛盾的顺利解决。
“我的技巧很简单,当天的事一定当天做完。庭审结束后一个小时,当事人一定能收到我写的判决书。”黄云说,当日事当日毕的风格也延续到对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管理中,文书的校对、送达,黄云都会给出截止时间,整个团队的办案效率提高了,助理和书记员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除了保证案件高效结案,让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也是一个很考验人的难题。
2017年,黄云审理了一起纠纷案件,呈贡区一大学与一公司就学校的食堂承包产生矛盾,同一个事件中衍生出3桩诉讼,双方冲突一度激烈到出现对峙。当时正值寒假,如果在开学之前不能解决问题,那一万多师生的就餐就无法保障,为这个事,黄云费了很多心思。开庭前,黄云组织了四次调解,开庭以后又调解了三四次,终于让双方都作出让步,得以调解结案。学校同意给这家公司700万元作为赔偿,这家公司也同意提前终止合同,把4层楼的食堂移交给学校。因这家公司将食堂整体承包下来以后,又分包给许多小商户经营,这700万的赔偿将支付给这些商户弥补损失。
执行时,黄云没动法院“一兵一卒”,带着一名法官助理就完成了食堂的移交。“前后办案协调过很多次,他们只认我。当时要给小商户赔钱,700万还没够,我们又执行了公司老板的一套房子,把欠商户的钱,还有拖欠员工的工资,有些还没诉到法院的都给清算了。”这个案子的处理让黄云头疼,也给了她非常宝贵的经验,“如果当时直接下判决是非常容易的,查清事实就可以,但是那样在执行环节就非常困难,甚至可能引起更大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这些年,几乎所有的民事案件类型她都经手过,她当劳模,有资历,别人服气。有一些事年轻法官说了当事人不信服,黄云一说,人家就信她。信赖感是一个案子一个案子积累出来的,不信你看看,今年她就受理了479个案子,审结37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