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还在自己手里
钱却被异地盗刷?
这样的事情你听说过吗?
读案例长知识
一起来看究竟怎么一回事儿
案例回顾
2012年,张先生在富民某银行办了一张借记卡,6年后,张先生不慎遗失这张卡,于是在2018年1月20日向银行申请遗失补办,补办的新卡卡号与前一张卡不一样,但是张先生为了方便,还是设置了与前一张卡一样的密码。到了12月,张先生给卡里转存了398000元,这时卡上余额为398599.71元。12月21日凌晨1点42到2点22之间,在家里睡觉的张先生手机上连续收到几条短信提示,短信显示,他卡上的存款分别在国内和美国的帕萨迪纳及唐尼,以手续费三次共134.89元,现支三次共9888.96元,消费十四次共194,682.44元,查询费三次12元,合计204718.29元。
卡还在自己手里,钱却被异地盗刷。张先生于是立即拨打银行服务热线申请挂失冻结,在4点13分时他终于打通电话对卡上的存款进行了挂失冻结。在前的2点30左右,张先生向派出所报了案,提交了银行卡和短信内容,派出所干警与张先生一起到办卡银行的自助窗口,张先生拿着银行卡在窗口前拍了照。
当天上午,银行营业后,张先生到柜台打印了交易明细清单,并将银行卡余额19万余元转到其他卡上,注销了被盗刷的卡。
张先生与银行就赔偿事宜未能达成一致
于是张先生向富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银行赔偿损失
理由是
张先生认为,被盗刷的银行卡一直在自己手上,且21日凌晨卡被盗刷时,自己在家中睡觉,并未离开过,自己的卡却在一个小时之内先后在国内、国外不同的地点进行了取现和消费,且自己发现卡被盗刷后拨打银行热线电话,在长达2个小时的时间内电话均无人接听,且第一个电话接通后接线员并未及时采取挂失冻结措施,银行卡不能在第一时间挂失才造成后续损失。
看看银行怎么说
庭审时,银行称,因密码泄露或卡片保管不当造成的损失,由持卡人负责。持卡人应设置安全性较高的密码,避免使用简单密码或容易被他人猜到的密码,否则应承担由此引发的不利后果。
银行卡密码由本人设置,从交易常识看,每个持卡人都知道密码的重要性,银行卡密码具有私有性、唯一性、秘密性的特点,除非本人泄露,他人无从知晓。从银行的交易规则来看,能提供银行卡且输入正确密码,均视为持卡人本人的合法交易。而张先生被盗刷的银行卡通过ATM机等使用正确的密码进行消费,即便是盗刷,也是因张先生疏于保管密码所致。
关于挂失的问题,富民某银行表示,发卡行对于挂失生效前发生的资金损失不承担责任。事实上,除人工挂失外,张先生可通过多种方式挂失,如通过手机系统挂失,通过客服语音提示挂失等,因此张先生称银行在履行及时挂失冻结服务方面存在过错与客观事实不符。
银行还提出,相较于原来“存折加身份证”的取款模式,银行卡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储户取款的便利性。但便利性亦会带来一定风险,即给予伪卡持卡人可乘之机,此种风险应由银行与储户共担。若伪卡交易案件中不论储户过错,都由银行承担损失,则会降低储户风险意识,损害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
法院判决
富民县法院审理后认为,本案中张先生向富民县某银行申请开立账户, 银行向其发放了银行卡,双方构成了《储蓄存款合同》关系。合同关系存续期间,持卡人张先生负有妥善保管银行卡和密码的义务,被告银行则负有保障储户的存款安全、储户信息安全的保障义务,即银行要对所发的银行卡本身的安全性予以保障,防止储户信息、密码等信息数据被轻易盗用,保证其服务场所、系统设备安全适用。银行应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有效识别银行卡的真伪,确保储户的存款安全。
电子化交易下,银行避免了对取款人身份的书面审查,但其从经济上获取了收益,因此对潜在的风险及危险的发生负有防范和制止义务;银行作为经营者对自己的服务设施、设备的性能和服务场所的安全情况比储户有更多的了解,也具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和更为专业的知识,更能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和损害,更有可能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危险的发生。根据查明的事实,可以认定涉案银行卡账户内的资金交易系利用伪卡进行。
本案中,被告所发的银行卡存在技术漏洞,未能提供足够的技术保障,未能保障银行卡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致使原告的银行卡被他人伪造,造成损失。被告应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
此外,原告张先生作为持卡人,所持有的银行卡密码,系本人申请并为其个人知晓,原告有用卡不当的过失,对其损失应当承担次要责任。综上所述,判令富民县某银行对原告账户内的资金损失承担80%的赔偿责任,原告自行承担20%的责任。
法官说法
这起案件中,张先生能够向银行追偿损失,很大原因在于他在发现卡被盗刷后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参照张先生的做法,第一时间向银行申请挂失,同时报警,可以在警方的见证下拍下照片,或者就近在银行柜台或自助银行窗口进行取现交易,以证明卡在自己手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之后的追偿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