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杜跃林,男,1963年生,1986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进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1995年获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起担任昆明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至今,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被省高院授予“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被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审判之路,从两位民间歌手维权开始
2002年1月,在昆明中院从事审判工作16年的杜跃林奉命调入该院新成立的知识产权审判庭担任庭长。
杜跃林办理的第一桩案子,是两位民间歌手状告某出版社侵犯了他们著作权。原来,麦从贵、胡光祝是武定县的两位民间歌手,他们共同演唱录制了《武定山歌》专辑,在周边地区深受欢迎。正当他们准备将创作的山歌制成光碟正式出版发行时,发现省内一家出版社把他们创作的山歌刻制成《云南山歌》VCD光盘抢先出版发行销售。两人认为出版社侵犯了他们的著作权,一纸讼状将出版社告上了法庭。
面对案子,杜跃林花费了无数个日日夜夜阅读卷宗,查找法律规定和相关案例,找准案件争议的焦点并精心做好庭审的各项准备。经过审理,昆明中院知识产权庭判决出版社侵犯了两位民间歌手的著作权,判令出版社赔偿麦、胡两人2.5万元。
拿到赔偿金后,两位民间歌手眼里噙着泪花,紧紧握住杜跃林的双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杜跃林深有感触地说,知识产权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不仅关乎发明家、关乎大企业,更是与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只有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树精品意识、办精品案件
20多年来,杜跃林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不计其数,许多案子被评为优秀、精品案例,并被国家法官学院收录为教学案例使用。树精品意识,办精品案件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最高追求。
2011年,在昆经营汽车配件的张先生起诉德国奥迪公司生产的汽车所使用的TT标识,侵犯了他注册在汽车配件商品上的“TT”商标。此案一经受理便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奥迪公司专门派出3名高管专程从德国赶到昆明中院旁听案件审理。
杜跃林敏锐地意识到,本案不是一起单纯的民事纠纷,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司法环境、审判机关和法官司法形象的对外展示。为此,他带领合议庭事先对案情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认真细致准备,制作了庭审提纲和PPT图像。庭审后,3名奥迪公司高管通过诉讼代理人表达了他们的旁听感受:“我们虽然听不懂中文,但通过庭审观摩能感受到中国法院和法官公正、严谨的审判风格,印象深刻且良好。不论审判结果如何,都有助于公司对中国司法环境和市场秩序形成更深的认识。”
规范管理制度迎来阳光审判
作为全省唯一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法庭,昆明中院知识产权庭统一管辖着昆明地区所有知识产权一审案件,集中管辖全省范围内所有涉专利、植物新品种、涉外知识产权、驰名商标一审案件,还兼管全省涉外商事案件的一审,该类案件数量占全省总数的将近90%。近3年,该庭平均每年新受理民事一审案件数量均超过600件。
昆明中院知识产权庭共有17名干警,其中审判决法官11名,面对案件多、法官少的压力,如何公正司法、阳光审判,实现法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007年初,该庭在国内率先探索尝试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模式。为提高审判效率,杜跃林和同事们把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汇编成几十万字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汇编》,组织大家制定了《知识产权庭审判管理制度》和“十字庭风”。知识产权庭始终坚持每周一晨会制度和全庭合议制度。
10年来,不论是大案小案,知识产权庭所有的判决书都由杜跃林签发。对每份待签的判决书,他会仔细阅读,修改说理中的不足和误差,甚至对词语的选择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严格规范地给予修正,对于重要的修改之处,会召集合议庭成员进行讲解。严谨的作风感召着年轻的法官,全庭形成了统一、精准、专业的审判逻辑和文书制作风格,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裁判文书。
同事眼中的师长、兄长
在同事眼中,杜跃林不仅是庭长,更是师长和兄长,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率领着一个团队在捍卫法律尊严、保护知识产权的道路上不懈追求,释放着熠熠的正能量。
“在杜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审判长。”9年前,现任知识产权庭审判长的杨越还只是昆明中院的一名实习生,在招录考试时,她因一个小小的失误而落选。当她心灰意冷,准备改变求职方向时,杜跃林找到了她,鼓励她坚定信心,正确面对挫折。第二年,杨越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昆明中院,如愿加入到知识产权审判庭。
2002年,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陈红成为知识产权庭的一名书记员,在一次接访时,遭到了一位情绪激动的群众谩骂,她感到很委屈。杜跃林了解情况后耐心开导陈红。几年后,张茹琳加入知识产权产权庭,作为一名书记员,一次工作中的疏忽导致当事人大发雷霆,杜跃林帮助她耐心地与当事人沟通交流,消除误解。
11年来,杜跃林在知识产权庭潜心耕耘,他组织编写了云南省第一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在他的积极参与下,昆明中院与云南大学法学院共同建立“云南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基地”,通过校院合作,提高法官业务水平和研判能力,培养了一批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