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就是对身体的保养,是保养生命的意思,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我国养生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养生的方法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动养、静养、食养等几大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进步,人们对运动养生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既然养生是对生命的养护,那么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就是养生的基础。运动是生命的运动,离开了生命就没有运动;生命是运动的生命,离开了运动生命就没有意义。因此,运动是生命的本质,也是养生的本质。
养生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调节自己的生命运动,使之更符合自然、社会以及人体自身的运动规律,尽可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而防病消灾、健康长寿。因此,运动养生是一种主动的运动。养生必须符合生命的本质要求,并遵循生命运动的规律。
一、坚持唯物论的运动观
关于运动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认识有两种典型的对立观点:“生命在于运动”与“生命在于静止”。从本质上讲“生命在于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所谓“生命在于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所谓的“静止”也是气功理论所指的外静内动,强调以人的意志去顺应人体内在的气血运行机制,目的还是要让体内的气血更充分有效地运动起来,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运动。暂时的静止也是为了获得更为积极的运动。如果片面理解静止,甚至把静止作为一种追求或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害的。当然,如果把“静止”理解为或等同于“不运动”,变成了“生命在于不运动”,则是荒谬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有学者说:我不运动也同样长寿。其实,他们一生勤奋,七、八十岁还在工作,这本身就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正是这种勤奋的工作式的运动成了他们生命的重要动力。准确地说,这种“不运动”,是指不进行体育运动,丝毫也不排除其他方式的运动。有国外科学家认为“那些宁愿躺在吊床上悠闲也不进行跑步的人,那些宁愿午餐后睡觉也不积极活动的人,他们长寿的机会多得多。”即便持这一观点的科学家同时也强调,“业余时间从事运动,如走路,也有益于健康,但运动过度并不可取”。该文谈到的观点也不无一定的道理,但从本质上说他也不能否认运动的作用,强调的是如何把握运动的度。
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生命在于运动是永恒的真理。正确认识并树立这种科学的生命观,有利于我们把握养生的要旨,不至于在纷纭复杂的养生潮流和不同观点的争鸣中无所适从,以至如“法轮功”泛滥时误入歧途。坚持唯物论的运动观,还有利于我们实事求是地客观认识自我,找到最切合自身实际而有效的健身方式。我们所要把握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运动的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地进行运动的问题。
二、把握运动的合理度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科学运动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把握好运动的度。度是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临界点。把握好这个临界点的前提,首先是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与把握,这种认知与把握不是仅凭主观感觉来判断,还要依靠必要的医学手段来确认;其次是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运动要因人、因时而宜,运动的效果要受各项客观的健康指标的检验;再次要使运动成为生命运行本身所不可或缺的有机部份,运动才有快乐和积极的意义。
如同所有的运动形式一样,人的运动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每个人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特定的度。世界上没有一种用来衡量所有人的统一的度,也不能用他人的度量标准来规范自己。就运动而言,不能临近或达到自己的度,锻炼的效果就不会理想;而超过了这个度,就意味着有可能带来危害的风险。度是一个发展变化的量,它是运动水平的客观指标,它应当根据自己身体素质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认识并把握好自己的度,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理智的。以下两种观念是不尽科学的,其危害也为实践所证实。
其一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该观念作为一种励志警句无可非议,而作为运动理念是不尽科学的,对于激励老年人的运动更是十分有害的。其不科学性就在于离开了度的客观存在。最后的成功往往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但如果超过了人所能承受的度,这“坚持一下”就使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成了向失败转变的催化剂。时有登山者、马拉松运动者或其他运动者在坚持运动中病伤以至死亡的报道;还有已经发现自己身体不适仍然盲目坚持锻炼,以至加重病情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超越了自己的度所至。所谓的“征服自然”、“超越极限”只能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有限度地提出,不宜作普遍意义上的倡导,特别不应在老年运动中提倡。
其二是“持之以恒天天不断”。该观念强调了运动的主观性,忽视了度的变化的客观性。持之以恒强调的是运动的远期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随意中断运动,就很难实现这种远期效果。在实现这种远期效果的漫长过程中,人体生物节律的变化、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要求人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该停止运动的就要停止,该改变运动方式的就要改变,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持之以恒不等于天天不断。结合个人的实际,有的人运动几天就要停几天,呈现间歇运动的方式,但这种运动从总体上看仍是持续不断的,这也是一种持之以恒。
掌握适当的度,是科学运动的重要环节。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行,许多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明显提高。近年来,70岁以上老年人骑自行车长途旅行的事例不时见诸报端。在国外80多岁甚至100岁老人高空跳伞、跑马拉松也有报道。长期以来人们从关爱老年人健康的角度出发,多认为上了年纪(多指50岁以上),不宜做这类有一定危险性、运动量又大的运动,甚至可能造成早衰而影响寿命。在常人看来,这样的运动当属“过度”一类的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度无论在年龄上、还是运动的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历史进步。这充分显示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成效。
对于人的个体差异,虽然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一般而言,人们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共识,这就是:运动要出汗,根据不同的体质,出汗在微汗与汗滴之间为适度,以大汗淋漓为不宜;运动后要有良性反映,表现为肌肉有酸涨感或稍有累感,但稍事休息即行消失;在标准体重稳定的情况下,较大量的运动后,体重稍有下降,但数日内就可恢复。一般来说,掌握好上述的几个比较常见的变量,也就把握了适当的度,而不在于用一个特定的运动标准来衡量度。进一步将这几个要点简要概括之,就是“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三、提倡运动的多样互补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运动也不例外。一项运动能给人带来益处,同时也会有它的局限性。克服这种局限性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其他运动方式之长补此项运动之短,这不仅可以使运动得到最佳综合效果,还可以使运动增加情趣和具更广泛的选择,真正使人活到老运动到老。运动方式的优势互补应注意以下几个关系:
(一)激烈运动与放松运动的关系。激烈运动多指速度型的运动、对抗型的运动等。运动是否激烈,很多情况下也是在人掌握的。从运动方式来看,非对抗型的运动其激烈程度在于把握运动的速度。例如跑步,快跑就激烈,慢跑就不激烈;又如游泳,快游就激烈,慢游就不激烈。从身体反应来看,心跳与呼吸是最直观的反应。心跳加快到一定程度,就说明运动已经激烈了,而不在于运动是什么形式。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跳数(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下同)在平静时心跳数1.3—1.5相对倍数时,呼吸数也随之增加,但急而不喘。超过这个度,就应算达到激烈的程度了。如一个心跳80次的人,运动时心跳增加到104—120次时,就应算进入激烈的程度了。老年运动以不激烈为宜,因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已经不是人生的旺盛时期。另外,不激烈的运动能够延续的时间相对较长,可以获得有氧运动的理想效果。在运动中肌体总体处于紧张状态,这就要注意放松的配合。除了运动后的放松,运动过程中的放松尤为重要。运动后的放松可以做放松功、放松运动,也可以做做静养功。运动过程中的放松就是要使肌体的相应部位,在运动的过程中有一个相对静止的时间,这往往与运动技巧有关。例如:跑步小腿后提,保持合适的跨度,以延长小腿向前摆动的时间,使其得到放松;骑自行车的滑行、游泳的漂浮就是典型的放松。运动中放松的最简便直接的方法,就是运动中的停顿、稍事休息,这对老年运动尤其重要。老年运动可优选动静相宜的运动方式,如:舒展的拳类、群体性的健身运动、走路、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从广义的角度讲,群体性的音乐歌舞活动,也可以视为一项愉悦身心的运动。在运动与放松的关系中,人们一般对放松的重视不够,也会使运动的效果受到影响。
(二)强健运动与柔韧运动的关系。强健运动多指强壮肌肉、骨骼的运动。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身体强壮,这是毫无疑义的。修炼钢筋铁骨的同时,不能使身体变得日益僵硬,仍要让身体保持能屈能伸的柔韧性。这对于机体日益老化的老年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柔韧运动主要是使关节、肌腱保持良好的柔韧性,是实现经络贯通、气血畅达的有效方式,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骨质方面的疾病。强健运动使我们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各器官保持良好的状态和生理功能,为身体提供生命的动力,做到“60岁的身体,30岁的心脏”;柔韧运动使这种动力得以充分有效的发挥,使我们刚柔相济、行动灵活、充满活力。简便易行的柔韧运动就是对主要关节的活动,以及压肩、压腿、下腰等,瑜珈功则是较高层次的修炼。
(三)体力运动与脑力运动的关系。谈到体育运动,一般都是指体力运动,但这不应当忽视或排斥脑力运动。我们应当看到,近些年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率呈上升或低龄化的趋势。如果大脑功能先行衰退,肢体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更谈何体育运动,人的生命质量就相当的低下了。因此,我们对脑力运动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对老年人来说,桥牌、麻将、扑克是一种脑力运动,但在老年大学学习琴棋书画、学习文学、学习电脑等各类自己喜爱的知识,更是一种高层次有意义的脑力运动。其实,最好的脑力运动就是学习,学习书本知识,学习实际操作。它不仅能增加知识,不断丰富阅历,而且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一个灵活聪慧的头脑,能够对老年生活形成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理念,正确认识并处理很多老年人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体力运动,使我们在老年期仍然能做一个体力与脑力具佳的健全的自由人,使我们的衰老过程呈现在各脏器功能无疾病侵扰状态下的渐进衰退,而在这个衰退过程中,心脏与大脑的功能得处于最后衰老。
(四)常量运动与超量运动的关系。主要指日常运动量与超常运动量的关系。保持日常运动量,可以使运动形成规律,在运动中知晓自己的身体状况。常量运动强调的是运动量或频度的均衡性(日均衡、相对时段的均衡)。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如果一成不变地在一种常量条件下锻炼,由于人体客观存在的适应性,当人体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个特定的常量后,锻炼的效果就不再明显。因此,常量也不是一个不能逾越的量,它应当随运动效果和身体条件而变化。要突破常量的必然性,只能由超常量的偶然性来开路。当然,超常量也是在对自己身体状况客观理智认识的基础上的“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大量资料和现实情况显示,人的衰老是从70岁开始的。这也是许多刚进入老年阶段的人运动水平并不比自己年轻时差,甚至还有提高的原因所在。在常量运动中,适当的有一点超量运动,是认识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方式。这也是打破原有运动平衡,提升运动水平的试探性的有意义的一步。
四、保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运动是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主要方面。但是,为了达到运动养生的目的,仅仅靠运动是不够的,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也应予重视。
(一)运动卫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效防止运动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如:冷天跑步要防止冷空气对喉咙的刺激,游泳要防止眼、耳进水,晨练要适当避让不利的空气质量,锻炼的环境尽可能选择干扰较小的场所等等。最重要的是运动前要做活动关节等热身准备,运动量大的,还应预先适当补充水和必要的食物。二是清洁卫生。运动总是要出汗的,运动后及时对身体擦洗,不仅能清洁肌肤,而且也是一种很好的按摩和放松。运动的衣物最好专用,运动后及时换下,并适时清洗。
(二)合理膳食。运动是对体内能量的消耗,其对立面就是对能量的补充,而合理的膳食又是能量补充的主要方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意营养的搭配。对于一个正常运动的健康人,营养的搭配是不必要刻意追求的。大自然四季轮回所赋予人类的蔬菜瓜果和五谷杂粮,以及鸡鸭鱼肉,只要不偏食挑嘴,已经有丰富的营养让我们吸收了。任何再好的营养品、补品,如果没有正常的运动去促进其吸收与代谢,其意义也是不大的,甚至还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我们只要适当注意一点营养的搭配,跟着四季轮回的食物变化走,再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要,突出当时所需要的重点,也就是很好的营养搭配了。二是注意总热量摄入的控制。热量摄入过多,在体内转化为多余的脂肪,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营养合理搭配的基础上,只要控制总摄入量,特别是晚餐控制在八分饱的程度上,不过多摄入热量较高的糖类食物,总热量的摄入就能够有效控制。关于合理膳食,应该强调的是科学的普遍认识,而不要以个别代替一般。例如:饮酒总体上对人体是不利的,但有长寿者就是专饮酒而基本不吃饭;也有长寿者就是天天肥肉不断。这些个别现象是不能代替普遍规律的,不能以这些个别现象来为自己的某些不良嗜好开脱。
(三)生活规律。有规律的生活,能够使生物节律稳定,从而内分泌协调,才能保证人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正常的运动。生活规律最基本的就是起居有常。该睡不睡、该起不起,该吃不吃、该动不动,是谈不到生活规律的。其次就是要有一个合理的生活安排,把一天中所要做的事在不同的时段分配好,从容有效地度过每一天。在这个安排中,运动应当是确保的重点。
(四)重视心理健康。接近或进入老年期,一般都从退休开始。这在人生的旅途中是一个大的转折,无论在心理上、生理上,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个新的适应过程。我们对此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尽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开始一种全新的晚霞般灿烂的生活。否则由于意志的衰退,可能成为我们加速衰亡的一个可怕原因。老年人重视心理健康,一要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那种退休万事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尊严与追求,老年人的人生道路同样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而且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没有坚持锻炼而保持的良好身体素质,晚年的痛苦就是必然的。二要有返璞归真的童心。老年人逐渐远离了职场纷争、功过荣辱、工作压力的困扰,经过人生的磨难,已经进入“知天命”的境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已经能够宠辱不惊、心静如水。这种超然的心境很能使老年人返璞归真,恢复一颗纯净的童心。这种心境是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很宝贵的心理基础。三要有回报社会的诚心,老年人有了这种诚心,就能融入社会,以自己之所能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从而扩展了运动养生的意义。
从上述关于运动养生的浅议中,我们已经看出,运动的意义已经不止在于运动本身,它已经赋予生命以更加积极的意义。我们养生不仅要长寿,而且要使长寿在较高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获得更加积极的意义。
生命之树因运动而常青。
生命的晚霞因运动而光彩照人。